“正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孕育,让我从一位普通歌迷,到媒体从业人员,再到演出商,直到现在成为(香港)艺能工程和特高娱乐音乐演艺全产业生态链落地成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

成都天府新区天兴优艺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蕾成功策划、投资主办过谭咏麟、张惠妹、蔡依林、周杰伦等明星的巡回演唱会,也核心参与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现成都东郊记忆)演艺中心、成都大魔方(现五粮液演艺中心)等成都音乐地标项目的筹建工作。

除了上述头衔,张蕾身上的另一个标签,是“谭咏麟的铁粉”。从粉丝到为偶像筹办演唱会,再到成为偶像公司的合作伙伴,张蕾可以说是进入了“追星的最高境界”。他也见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都音乐演艺市场的迭代史。

“百慕大”时

商演逐渐进入成都

“10场演出8个赔钱”

很长一段时间里,“百慕大”,是演出商们对成都演艺市场的戏称。这里虽有最悠闲的生活方式和最具包容性的观众,但在2007年以前,“10场演出8个赔钱”。演出商们对成都可以说是又爱又怕。

在张蕾的记忆中,1997年开始,港台明星的商业演唱会才逐渐进入成都,原因在于成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成都年鉴》记载,1997年,成都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54元。

尽管如此,直到2007年,成都的商业演唱会也基本处于赔本状态。“这十年间的演唱会,从投资者来看,大多是商贸制造领域而非文化领域的人,出于兴趣投资。”市场消费不足,成都整个线下娱乐内容不多,行业也不赚钱。

但并非所有的演唱会都如此。1998年,谭咏麟在成都体育中心连开两场个唱,现场观众3万人以上,不仅是成都演出史上首次艺人两场个唱,而且创下了当年内地第一个在室外体育场开四面台的先例。那是谭咏麟第一次来成都开个唱,彼时,张蕾还是一名高中生,负担不起偶像演唱会的门票。

谭咏麟在成都的成功让投资者看到了偶像的力量,4年后,在几个传统制造业、酿制业和零售业商人的投资下,谭咏麟再次来到成都,张蕾以媒体从业者的身份,终于“零距离”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大逆转”时代

“成都是蔡依林、陈奕迅等诸多艺人的转折点”

演出商将2007年张学友在成都那两场“学友光年世界巡回演唱会”,视为成都演出市场的“大逆转”。

“专业化公司和团队来了,行业进入产业化、常态化、市场化、档期化,也开始赚钱。”张蕾提到,2007年后成都各类演出呈现井喷状态,“很多人就觉得,成都与流行音乐有天然的结合,这座城市非常适合这样的形式。”

另一方面,2007年后,“成都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市场开始接受这一消费形式”,是张蕾认为的成都演艺市场出现转折的又一重要原因。

2007年,上证指数最高点涨至6124点,成都市民的消费力也达到新高。据《成都年鉴》记载,2007年成都国内生产总值达3324.2亿元,占全省31.6%;成都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49元,超过了当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随着成都人的消费升级,很多艺人也在成都找到了个人演出生涯的制高点。

2008年12月,蔡依林第一次来成都开演唱会,门票基本售完。

2011年,陈奕迅第一次到成都开个人演唱会,在此之前,他的演唱会基本上“都是赔钱的”。在无冠名、无赞助的情况下,陈奕迅那场演唱会来了约3万观众,票房一千余万。

2012年9月,谭咏麟《再度感动》世界巡演在成都体育中心开秀,数万人到场,票房逼近1000万。张蕾提到,该场演唱会是谭咏麟当年该轮内地数十场演唱会中,单场票房最高的演唱会。

张蕾认为,成都在演出市场有如此表现,源于成都媒体善于造势、市民消费习惯,以及文化、公安、消防等公共服务到位。“成都是蔡依林、陈奕迅等诸多艺人演艺生涯的制高点和转折点,未来还将成为更多音乐演艺人的人生福地。”张蕾说。

转型升级时代

“红馆”演唱会从成都出发巡回世界

2017年9月26日,中国香港最大的音乐演出制作公司——香港艺能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能工程”)落地成都,这意味着,香港红馆的背后制作者也加入到打造“音乐之都”的行列中。

这一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8000元,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这是艺能工程首次落地内地城市。”张蕾说。

落地成都一年半后,艺能文化(成都)和成都艺高旗舰推出了第一个“成都造”产品——3月30日晚7时,演艺圈影音“双料天后”杨千嬅个唱在广州开唱,这是第一个从成都智造走向世界的商业演出。“50场全球巡演的广宣传播和品牌营销大部分的创意、策略和执行都来自成都。”张蕾说,截至目前,杨千嬅已举办的近20场巡演里,场场“秒杀”。

“杨千嬅的成功案例,让成都正在从一个音乐演艺的消费市场,逐步转变为音乐演艺的创制工厂,从引入者变为输出者。”张蕾认为,成都要打造“音乐之都”,就要拿出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力,让“成都造”走出去。

“未来一年100场次、5年1000场次演唱会,从创意、设计、效果到制作,都将在成都完成,再从成都走向全国各地。我们希望通过全产业生态呈现,即全域成都音乐化,全产业链音乐化,全生产要素音乐化,打造出属于成都音乐的世界地标。”张蕾表示。

“成都制造”

一年约一万场演出

戏剧

有观众10刷《成都偷心》

8月28日,两位演员手捧仙人球在成都地铁站跳舞。仙人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被浇上黑色墨水,依旧能“绽开”一朵小花。这是《成都偷心》的演员与成都市民的互动。

《成都偷心》是域上和美文旅股份公司为成都开发的一款浸没式戏剧。6月,《成都偷心》首月公演的10余场演出里,场场满员。

“成都的年轻人看这部剧时很可爱,愿意配合演员互动,也会在剧场里追逐某个演员。成都人对这样一部新型戏剧充满好奇,并且可以包容接纳。”成都观众对《成都偷心》的热情,让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域上和美文旅股份董事长邱伟非常意外。邱伟提到,该剧复购率很高,甚至有刷剧10次的观众,其中,从北上广等城市专程“打飞的”来成都看剧的不在少数。

音乐剧

《金沙》已演出约2000场

2005年,中国西部最大的演艺集团——成都演艺集团巨资打造出中国第一部大型历史文化音乐剧《金沙》,目前该剧已演出约2000场,超过50万观众观看。

“2005年4月28日,《金沙》在北京的首演大获全胜,演出结束后观众用长达15分钟的掌声向主创和演员表示感谢,那样的场面没有人不感动。”成都演艺集团董事长业丹是《金沙》背后的操盘手,在他看来,“真正驱动成都演出市场的,是成都的制造能力。”

音乐基地

每年大大小小一万场演出

2018年6月,中国首家电音剧场——playhouse国际电音剧场在成都建成落地,这个能容纳3500人的场馆每天都有演出,自营业以来天天爆满。截至2019年6月,playhouse人流量已达120万人。

playhouse只是成都庞大演艺市场的一角。据业丹介绍,目前成都每天至少有五六场大型演出(其中包含成都演艺中心每天固定的两场演出),加上小型演出,算下来成都一年有约一万场演出。

这些演出,促进了市场和观众的移动,促进了成都夜间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成都的城市文明发展。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除了经济发达和历史底蕴,当下繁荣的文化市场也相当重要。”业丹认为,成都需要拿出更多的“成都制造”,不断制造新的文化亮点。他透露,成都演艺集团正在准备一个比《金沙》更加震撼的产品,助力成都打造“音乐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