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在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精彩上演。《敦煌》从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的视角出发,展现了千年文明与戈壁大漠中孕育的那份坚守大漠与甘于奉献的“敦煌大爱”。

2012年,费波同一群美术工作者一起来到了敦煌。导游讲述的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人的故事,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感受到,这千年的石壁,不仅仅是沙石和颜料构成的,还有无数生命曾经附着于此,这是一个有生命的敦煌。从此开始,一个创作的冲动开始萌芽。

第二年,费波又只身来到敦煌,他冒冒失失地敲开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办公室的门。“说明来意,樊院长竟然非常爽快地让研究院配合我的调研采风”。这一次,他在莫高窟停留了几周,采集了更多敦煌人的故事。“我发现敦煌人的精神很简单,就是对艺术无条件的热爱。来到这里时,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男女,却最终选择在这凛冽干涸、荒无人烟之地,乐此不疲地将残破的洞窟一点点修复起来。这种简单的投入,让人动容。”

2016年3月,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支持下,费波再次来到敦煌,这次调研持续了整整3个月。3个月中,费波手持敦煌研究院的志愿者证,每天都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深入理解敦煌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一名敦煌人”。他流连于各个洞窟,在数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前捕捉灵感、汲取营养。“胡旋舞、飞天舞、反弹琵琶,以及古代乐舞……莫高窟给我带来了直接的艺术启发。多民族的艺术风格,更极大地拓展着我的想象空间。”

“每晚6点过后,游客散尽,莫高窟空空的、安静极了,伴随我的,只有风声,我感到自己从这个浮躁的社会‘逃离’出来了,完全静下来了。静下来思考创作,也思考人生。”费波谈道,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刚来到敦煌的工作者,都不曾提及“艰苦”“枯燥”一类的词汇,“这里的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是丰盈的。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向敦煌人学习,回归初心,甘于坚守。”费波说,艺术需要全然的付出,“没有和自己较劲、向生活学习的勇气,就难以有不断的进步,难出优秀的作品,这是敦煌人教会我的,也是《敦煌》的珍贵经验。”(记者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