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水街》在民歌湖水上舞台上演。记者 宋延康 摄

一部讲述南宁百姓的凡人善举,演绎了南宁六十年来的“变”与“不变”,反映出“能帮就帮”城市精神的大型方言话剧《水街》,近日一举囊括广西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这无疑是对南宁艺术精品创作的肯定,也让南宁市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水街》有什么魅力?背后有什么故事?主创人员有什么感受?记者对《水街》创作方、主演进行了深入采访。

用接地气的故事拨动观众心弦

《水街》导演李建平曾表示:“看完全剧,没有口号,没有高大上的东西。真正的艺术不是靠喊口号构成,真正的艺术是能拨动你的心弦,俗话说就是把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给动了一下。”

确实,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水街》散发出的地道、浓郁的南宁本土味道,深深打动观众。在真实还原了南宁老街风貌的舞台布景当中,一个个带着鲜明南宁特色的人物依次登场,操着一口有腔有调的“南普”,把南宁这座城市的人情风物、岁月变迁娓娓道来。

谈及创作缘由,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介绍,当时南宁尚缺一台全方位展现南宁风貌和历史变迁、体现南宁精神的大型舞台剧目。为进一步提升南宁的城市文化品格,以及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现南宁“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诠释“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该单位组织创作了这台表现南宁都市风情、南宁人独特个性、南宁兼收并蓄的内在禀赋的大型舞台剧作,全面展示南宁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艺术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创作的《水街》,出动了本土精兵强将,主演包括南宁最优秀的演员,饰演名伶王大成父子(注:一人饰两角)的黄俊成、饰演“切咧婆”的潘春竹等都是年青一辈的佼佼者。

黄俊成是粤剧、邕剧著名小生,从角色定位来说,饰演王大成父子十分贴切。“只有鲜活的生活,才有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戏剧,作品才有创新和突破。在一步步塑造角色的同时,我一点点地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淳朴品质。正是这种最淳朴的人性,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我努力去还原普通人物的真善美。”黄俊成说,“《水街》的获奖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我将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守我的艺术追求。”

潘春竹也告诉记者:“《水街》获奖,作为主演之一的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从排演之初的兴奋、忐忑,到排练时不断进行人物揣摩,再到第一次立于舞台与观众见面,这每一个瞬间都像电影般划过脑海,仿佛就在昨天。艺术创作离不开滋养我们的这片八桂红色大地。作为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将继续深入到生活当中,认真倾听,塑造更多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物形象;创作更多讴歌美好时代、幸福生活的文艺作品回馈社会,服务人民。”

借助民生视角演绎南宁精神

《水街》是一部接地气的话剧,将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以南宁老街三个家庭三代人的际遇变迁、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书写各色人物半个世纪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

业内人士曾评价:走进话剧《水街》即是走进南宁的历史。借助民生视角的切入,剧目在“以小见大”的生活情境中架设起链接城市历史与人物情感间的桥梁,一方面体现出灼热的主题温度,书写了南宁人的相濡以沫、南宁城的开放包容;另一方面体现出特有的人物温度,成就了“王大成”“切咧婆”“杨老友”“李老师”等一批可亲可爱的小人物。

艺术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艺术。方宁告诉记者:《水街》正是一部为人民书写,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这也为南宁的艺术院团指明了今后的创作方向,那就是扎根当下生活、厚积薄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人民书写,为新时代放歌,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链接:

  《水街》讲述的是:悠悠水街,熙熙攘攘。摊铺云集,历尽沧桑。邕剧世家三代单传,粉墨春秋随社会发展而荣辱沉浮。杨家老友粉口味独特,经数代传承而招牌不倒,他们与北方贬谪至此的李家三户毗邻,半个多世纪的水街故事,演绎了一座城市的奇妙变迁。

  《水街》曾在广西文化厅主办的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荣获大型剧目桂花金奖、桂花编剧奖、桂花导演奖、桂花优秀表演奖、桂花表演奖等多项大奖。在2016年“美丽大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活动、南宁市送精品下基层演出、2016年南宁市文化惠民工程等演出活动中演出32场,演出遍布南宁市中心区演出场所及各高校,每场观众均在800人以上,累计演出50场以上,累计观众达40000人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