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拉开,“钟水饺”“悦来茶馆”“德仁堂”“春熙坊”各色店招渐次出现,一幅晚清成都街景徐徐展开。满台方桌竹椅间,茶客们川话龙门阵摆得兴起,老舍笔下的“裕泰茶馆”从北京“穿越”来到四川……11月13日晚,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人艺”)的川话版话剧《茶馆》,在德阳市演艺中心举行联排。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茶馆》剧本发表60周年,四川人艺特意推出川话版话剧《茶馆》致敬经典。“一部经典剧作应该活在每个时代的舞台上,而不是尘封在书架上。”执导该剧的北京人艺川籍导演李六乙介绍,该剧从9月中旬开始排练,全部采用四川方言对白,11月30日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四川人艺党委书记、董事长罗鸿亮表示,跟北京相比,四川的茶馆文化毫不逊色,这也成为打造川话版话剧《茶馆》的底气。不过,重新排演该剧并非易事,尤其是北京人艺的版本持续演出了近60年,早已深入人心。如何呈现有别于以往的美学内涵,赋予作品不同的思想主题?

“四川化”成为突破口。李六乙特意推荐演员们阅读历史学家王笛的著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灵感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体验生活,二是读书。王笛的书不仅谈成都的茶馆,还通过茶馆谈历史、经济、人类学等问题,有助于演员开阔眼界。”

而在实际创排过程中,剧组首先对剧本进行“移植”,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用四川话进行表达。饰演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四川人艺艺术总监贾建立表示,四川方言诙谐、幽默、表现力强,这样“一听就知道是四川的茶馆”。舞美设计方面,剧组前往犍为罗城古镇等地取景,将川西民居的木构瓦房、高低错落的茶馆空间呈现于舞台,并使用盖碗等特色茶具。“道具舞美不同,空间不同,场面调度和叙述方式就不同,最终思想主题也会有所差异。”贾建立说。

有趣的是,除了老舍原作中的几位主角,川话版话剧《茶馆》的舞台上同时还有几十位茶客在场。如何调度如此宏大的场景,成为考验剧组的一大难题。饰演剧中反面角色宋恩子的四川人艺青年演员李智颖透露,为了调动演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李六乙给了他们大量自由发挥的空间。“演员可以开动脑筋,用各种手段去丰富人物,导演进行整体把控、纠偏,对我们提供的素材加以提炼。”李智颖表示。